齐国独具特色的政治文化主要体现在主变合时,主张政治变革;举贤授能的人事传统;“尊王攘夷”的内外政策;修齐治平、家国合一的政治观念以及军、政、教合一,儒道互补,兵、法、阴阳并举的政治思想体系等方面。
尊贤尚功的用人传统
在以血缘关系和等级观念为标志的宗法制度下,世卿世禄、亲亲相恩为其最基本的政治制度。姜太公首先提出“尊贤尚功”的用人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宗法制度和观念。这一用人政策,主要表现为不计出身,唯才是举;以功为尚,不重名分。姜尚出身寒微,曾以“屠牛”、“卖饮”、“种田”、“捕鱼”为业,饱经沧桑,历尽坎坷。后为周文王识用,辅佐文、武二王,实现灭殷兴周之大业,首封齐国。姜尚以其亲身经历确立了“尊贤尚功”的人事制度,打破了民族、阶层、行业、地域等界限,广招天下贤能,“人物归之”,迅速改变了齐国“辟草莱而居”、“少五谷而人民寡”的落后面貌。其后,齐桓公以大度举贤,弃一箭之仇,任管仲为相;“东夷之子”晏婴历辅三君,跻身相位,显名于诸侯;齐威王时,不以珠玉为宝,而以人才为宝。因此,布衣之士邹忌鼓琴论政而受相印;“齐之赘婿”淳于髡隐语谏王而任为上卿;刑余之人孙膑而用为齐国军师。田齐之时,稷下学宫的创建与发展,将稷下学士七十六人“皆赐列第为上大夫,不治而议”。这又标志着齐国尊贤养士之风达到了高潮。
“尊贤尚功”的用人制度对那些缺德无才、妪名势、抚拍豪强、献媚取宠之徒,则大加贬斥。管仲曾正告齐桓公:易牙杀子、开方背亲、竖刁自残,皆为居心叵测之人,万不可亲近重用。阿大夫行贿取宠,沽名钓誉,齐威王烹之。凡此等等,无不体现了齐国用人行政唯贤是举、以功为尚的政治传统。
“尊王攘夷”的内外政策
在周室衰落、中原诸侯混战、南北夷狄侵扰中原诸侯的历史关头,桓管高张“尊王攘夷”的大旗,富国强兵,尚霸称雄,要实现一统天下的政治理想。齐桓公在位43年,无不以尊王为己任,把尊王室、亲邻国、攘夷狄与创霸业、实现一统结合起来。作为霸主,齐桓公不负中原诸国之厚望,为实施管仲的称霸方略,勇敢担负起攘夷狄、安诸夏的重任,先后有五次大规模的攘夷狄之举:伐戎救燕、伐狄救邢、伐狄存卫、伐楚、伐淮夷以救杞,从而实现了“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霸业。
修齐治平、家国合一的政治观念
《孟子·离娄上》孟轲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一语道破了宗法制度下政治之精义。故而治国必先齐家,齐家必先修身;家齐国治而天下平。这便成为齐人的一个显著的政治观念。在齐国,作为臣民,都要各自守其位、安其业、司其职、尽其责,自上而下,逐级治理好,国也就能得以治理。《国语·齐语》载:“国子、高子退而修乡,乡退而修连,连退而修里,里退而修轨,轨退而修伍,伍退而修家”,就是阐明这样的道理。作为君主,则“始于为身,中于为国,成于为天下”(《管子·中匡》),“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论语·子路》)。因而君主修身养性也是齐人的一个很重要的政治观念。齐国政治家们认为,修身养性的内涵是极其丰富的。君主应遵守法度,“上服度则六亲固”(《管子·牧民》);君主应知礼义,“天有常象,地有常则,人有常礼,……兼而一之,人君之道也”;君主应有德行,“为人君者,荫德于人者也”(《管子·君臣上》);君主还应懂得养生长寿之术,“道血气,以求长年、长心、长德,此为身也”(《管子·中匡》)。由此可见,齐人修齐治平、家国合一的政治观念具有道、法、阴阳、儒等诸家政治思想的综合性特点。
此外,军、政、教合一,儒道互补,兵、法、阴阳并举的政治思想体系;为社稷死而不为一人亡的价值取向,以及尊君、隆臣、敬士、从民等政治原则,均构成了齐国政治文化的特色。有关齐国政治文化更为详细的内容,如齐国发展规律、政治制度与政治思想体系的沿革与嬗变、政治体制的利弊得失、人事更替、存亡兴衰的经验教训等人们可从宣兆琦著《齐国政治史》中,进一步获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