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绘陶俑的保护修复
陶俑在最初制作时都是通体彩绘,在以后两千多年的岁月中,由于陪葬坑曾遭受火烧、洪水等破坏而塌陷,陶俑出土时支离破碎,彩绘大多脱落。如何保护陶俑身上残存的珍贵彩绘,再现陶俑昔日的风姿,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的文保修复工作者为此进行了长期不懈的努力。上世纪90年代,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与德国巴伐利亚州文物保护局就彩绘保护进行合作研究,经过长时间大量的分析测试与反复实验,搞清了彩绘的层次结构,明确了各种颜料的物质组成,查明了彩绘脱落的原因,并成功地找到了用聚氨脂和PEG200联合处理及电子束辐照固化两种加固陶俑彩绘层的有效方法。在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出了一套完整的陶俑修复保护操作规程。
陶片试拼
陶俑出土时已经破碎或移位,工作人员现场清理残片并进行拼对,其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陶俑的破损程度,明确残破分离的陶片在整件陶俑中的正确位置及陶俑的完残情况。拼对时按照自下而上的顺序进行,并按陶片的大小、部位、形状、颜色等对陶片进行编号记录。
陶片试拼
陶俑试拼照
陶俑试拼照
陶俑试拼照
陶俑试拼照
陶俑试拼照
提取照相
将现场已试拼的陶俑残片,经过包装后装入70×50厘米的塑料箱内,用减震平板车移动到彩绘修复室或修复现场进行保护修复。对提取的陶俑残片个体所遗留的
各种信息用照相方法进行直观的记录。
提取照相
陶片清理
对陶片表面的泥土、硬结物、结晶盐、微生物等各种病害,采用竹签、软毛刷、手术刀、小钢针等工具,借助去离子水、乙醇、乙酸乙酯等试剂进行去除,其清理方法以物理方法为主,化学方法为辅。
陶俑彩绘
陶俑彩绘
依据陶俑身上现存的色彩可以看出,两千多年前制作的陶俑全身都有颜色,而且色彩绚丽。身体裸露的部分如面部、手足、四肢等为粉红色,与人体的本色基本一致;头发、眉毛、胡须、眼珠等为黑色;衣着不同部位则色彩各异,有红、绿、黑、白、蓝、紫、黄、粉8种颜色共近20种色调。经检测有12种不同颜料,其中大多数为天然的矿物质,少数为合成物。
秦始皇帝陵陪葬坑出土陶俑彩绘颜色
颜 色 | 色 调 | 主要分布 |
蓝色 | 浅蓝(天蓝色) | 战袍、裤子、护腿 |
深蓝 | 纹饰点缀 |
浅绿 | 绿色 | 战袍、裤子、护腿、甲钉 |
深绿 | 纹饰点缀 |
红色 | 橙红 | 连甲带、冠 |
鲜红 | 连甲带、甲钉、鞋带、发带、丝带、头巾、战袍 |
深红 | 裤子、战袍 |
紫色 | 紫红 | 战袍 |
蓝紫 | 领口 |
浅紫 | 裤子、鞋带、护腿 |
粉色 | 粉红 | 肤色、战袍、甲钉 |
粉白 | 肤色 |
白色 | 白色 | 甲衣、裙子、冠、裤子、纹饰点缀 |
黄色 | 暗黄 | 袖子的装饰色、骑兵的冠 |
亮黄 | B-0107/92彩绘陶片 |
黑色 | 黑色 | 图案装饰、眼睛、瞳孔、装饰图案 |
黑褐色(生漆色) | 发髻、鞋底、铠甲甲衣图案 |
(引自《秦文化论丛》第十五辑第474页)
彩绘加固
陶俑施彩的方法是先涂生漆作底,然后再通体绘彩。据显微镜观察,陶俑彩绘层次结构可分为六种:
(引自《回顾与创新》第395)
两千多年的岁月变迁,陶俑身上残存的彩绘有机层已经老化,颜料层中黏合材料的老化或流失,导致了有机层与陶体之间、彩绘各层之间、颜料颗粒之间的黏合力变得极为脆弱。特别是生漆层,对失水环境非常敏感,在干燥过程中漆层会剧烈收缩,引起漆层起翘卷曲,造成彩绘与陶体的脱离。因此,彩绘出土后的及时保护尤显重要。
彩绘保护的关键是稳定漆层,具体方法是:对彩绘层采用脱脂棉点涂、浸敷和喷涂聚乙二醇(PEG200)及聚氨脂乳液(PU)的水溶液进行加固。点涂法主要用于小面积酥粉或起翘彩绘的加固处理;浸敷法主要用于面积较大且保存状况较差的彩绘保护处理;喷涂法则用于面积较大且保存状况较好的彩绘保护处理。
彩绘保护加固工艺一览表
彩绘类型 | 分布部位 | 加固保护工艺描述 |
双底层 双颜料层 | 头部、面部及双手等部位 | 可用细毛笔涂刷联合加固剂2.5%PU+30%PEG200水溶液两遍,如陶片干燥,可在处理前喷加蒸馏水,以利于联合加固剂的渗入。 |
双底层 单颜料层 | 联甲带、左右袖口、鞋带、飘带等部位 | 具体保护措施同上,如果彩绘起翘严重,必须先喷洒蒸馏水使其舒展,再用注射器缓慢渗入2.5%PU乳液进行加固,其后再用30%PEG200进行保护。 |
单底层 双颜料层 | 脸部、长襦下摆、臀部、双耳等部位 | 清理后,针对平面彩绘分布区,可将日本纸表面润湿进行隔离,再把敷渍加固溶液(2.5%PU+30%PEG200)于棉花上,然后平铺于彩绘表面上。对于立面彩绘、加固方法同上,使次数较多。 |
单底层 单颜料层 | 领口、短裤、膝盖、腿部等部位 | 具体方法同上,因弯曲表面较多,用滴管滴加2.5%PU+30%PEG水溶液进行加固,每天加固3次,持续1周。 |
仅仅生漆层 | 前胸后背的铠甲片、发髻等部位 | 对于多数立面彩绘分布区,可用滴管滴加2.5%PU溶液进行加固,每天加固3次,持续1周。对于平面彩绘,加固方法可用日本纸+敷渍加固法。 |
(引自《回顾与创新》第815页)
陶俑彩绘现场保护
陶俑彩绘现场保护
陶俑彩绘现场保护
陶俑彩绘现场保护
彩绘加固
陶片粘接
陶俑出土时已严重破碎,有的陶俑残破100多片。经对陶胎的科学分析检测可知,陶俑是选用黄土经淘洗去掉杂质,再掺和含有石英、长石、云母等成分的砂粒,经750℃-1050℃高温烧制而成,质地坚硬。
粘接是修复过程中的重要一环,是一项复杂、繁重、细致的工作,其粘接的好坏,不但影响其美观,更决定着其后续的可再处理工作。
陶俑粘接有着一套严密的程序。
粘前准备:用乙醇擦洗陶片茬口,确保粘接质量;
粘接剂选择:先用聚丙烯酸树脂的乙酸乙酯溶液做可再处理层,改性的环氧树脂作为粘接剂,严格按照比例进行配制;
粘接方法:先用保鲜膜和宣纸将有彩绘的陶俑残片包裹,露出残断面,试拼吻合后,在残断面上梯度刷涂10%-20%Paraloid B72聚丙烯酸树脂的乙酸乙酯溶液作可再处理层。等待2小时后再涂抹适量的改性环氧树脂胶粘剂(6010:650= 3:2),按照自上而下的顺序进行粘接,最后根据承重力的大小用专用工具和紧固带固定。
粘接陶片
粘接陶片
粘接陶片
粘接陶片
粘接陶片
粘接陶片
修复绘图
绘图是修复保护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是从科学的角度,借助绘图工具准确反映器物的形状、大小、纹饰以及病害分布等基本情况,是文字记录的形象说明。修复保护工作绘图包括器物的线图、病害图和痕迹图,其基本要求有:每张图纸都应在其右下方填写信息,包括器物名称、编号、绘图人、图纸编号、绘图时间、比例尺及项目名称以及病害图示等;图纸上出现的所有手写字体为长仿宋;图线的规格有实线与虚线之分,线条应粗细均匀,外粗内细。虚线表示物体看不见的轮廓及物体复原部分,粗细程度与其所处部位的实线相等;绘图应填写详细的绘图登记表。病害图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行业标准《陶质彩绘文物病害与图示》WW/T 0021-2010 (2010-09-01实施)。
病害图
残破图
文物保护修复档案
在文物修复全过程中,对文物本体信息和实施保护修复所使用的各类方法、材料及检测分析数据、结果、评估以文字、图表、照片、拓片、影像、电子文件等形式所做的记录。档案的整理归档是修复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目的是保存文物修复的所有信息,为以后的对外展览、再修复和科学研究提供翔实的资料。记录方式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行业标准《陶质彩绘文物档案记录规范》 WW/T 0023-2010 (2010-09-01实施)。
展品:修复日志
修复日志是记录文物在修复保护过程中产生的所有资料,内容包括该器物修复保护前收集的所有信息,如器物的出土时间与地点、材质、出土号、年代、级别、尺寸、重量、残损程度、彩绘保存状况、病害情况等等;修复保护中和修复后所使用的修复材料、修复保护方法、修复时间和保护修复后保存环境的建议;对整个修复保护流程中所发现的问题与每一修复保护阶段的总结等。修复日志按时间先后和修复程序记录,具有科学性、准确性、完整性,为之后修复档案的建立与完善提供信息,是科学研究的重要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