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国历史
齐国往事不如烟(9)

九 《六国论》与连横的奥妙


  当然,仅就技术环节论齐湣王的扩张战略,失策也很明显。


  可以拿秦国对比。从商鞅变法到秦始皇即位,一百多年时间里,秦军不断出击,但除了僻处西南谁也不去关心的巴蜀,秦国多年来也并没有消灭哪个大国。


  《韩非子 初见秦》里写到,秦国早就有机会灭楚、灭魏(其实确定一定肯定还有灭韩),但一直没有这么做。


  韩非子认为,这是因为谋臣对秦国不忠的缘故。但其实,不灭大国,未必不也是一种策略。


  消灭一个大国,立刻就会激起国际社会的强烈反感,从而迅速形成一个牢固的合纵同盟,那未免压力太大。相反,打一顿揉一揉,却有利于连横战略的可持续发展。


  苏洵的《六国论》是非常有名的,老苏提出一个观点: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这里暂不讨论这番高论的正确与否,问题还是在于,贿秦只会使秦国更强大,这无疑明摆着,六国何以脑残至此,竟看不出这么简单的症结?


  不妨回顾张仪欺楚故事中的一个细节。楚怀王发现上了张仪的当,决定攻秦,这时一个叫陈轸的跟楚怀王说:


  “伐秦非计也。不如因赂之一名都,与之伐齐,是我亡於秦,取偿于齐也,吾国尚可全。”


  打秦国不合算,不如再送个大城市给秦国,然后跟秦国一块去打齐国。这样咱们损失给秦国的,还能从齐国身上找补回来,我国就没什么损失了。


  “赂秦”的行为之所以没完没了,就是因为像陈轸这样的聪明人实在太多。


  不给秦国送地,秦国要来打我;给秦国送地,就可以跟着秦国一块儿去打别人然后分赃。乍一看,后一个选择并无损失甚而可能获益,那大家何乐不为?于是秦国就像给两只小熊分饼干的狐狸,这几年带着韩魏去打楚国,过几年又带着楚国来打韩魏。每回,大家都觉得自己跟秦国结盟并没吃大亏,但一百多年累积下来,大家就都发现,自己的国本已经给秦国啃得差不多了。


  秦始皇统一,是包举宇内并吞八荒的横扫,十年之内六国覆灭。但在此之前,秦的策略却正像李斯说的,是“蚕食诸侯”。


  齐湣王的扩张方案,刚好相反。——他是四面树敌,而鲸吞宋国。


  宋国不是好打的。当时正是宋国复兴的时候,宋王偃“东败齐,取五城;南败楚,取地三百里;西败魏军,乃与齐、魏为敌国”,俨然也是要变天下格局为战国八雄的态势。而且宋国有个最大的本事就是长于守城,早在春秋时代这点就很突出,极盛时代的楚军(楚庄王时代)就顿兵于宋城之下而无力攻入,而那个以防守才华闻名天下的墨翟,据说本也是宋国的大夫。


  所以,齐灭宋之战,号称叫“并巨宋”(《盐铁论?论儒》)或者“举五千乘之劲宋”(《燕策一》),以示和扫灭那些蕞尔小邦绝不可同日而语。


  可以想象,齐军为灭宋付出的代价一定非常巨大。所以这个时候齐国最需要的就是时间,一,是齐军必须要有一个休整期,否则根本缓不过劲来;二,需要花时间来赢得原来宋国老百姓的认同,才能把这里真正变成齐国领土的一部分。


  然而各国不会给齐国这个时间。灭宋的行为,引起了所有国家的愤怒和警觉,使齐国一下子成了众矢之的。


  于是,齐湣王十七年(公元前284年),竟然出现了五国联合攻齐的局面。


  这可能是整个战国史上,最成功的一次合纵,只不过,这一次秦国是合纵国之一(可能还是纵长),而并非攻击的对象。


【上一篇】: 没有了哦    【下一篇】: 齐国往事不如烟(8)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7537号 Copyright © 2015 BMY.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  电话:(029)81399001    技术支持:陕西省文物信息咨询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