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 最成功的合纵
秦、燕、赵、魏、韩五国,都有足够的动机,要进攻齐国。
燕国等待这一天,已经等了整整二十八年。当初燕国动乱,齐宣王趁机一举占领了燕国。燕国人本来对齐国军队很欢迎,齐军来了也不迎战,齐军攻城也不关城门。但是他们很快就发现,即使征服者标榜自己代表着光明和正义,即使征服者确实是来自当时最文明的国家,但做亡国奴的滋味,一样不好受。
于是燕国人反击,国际社会干预,齐军又不得不撤出。
这一次,齐国并没有什么获益,但齐军在燕国“杀其父兄,系累其子弟,毁其宗庙,迁其重器” ,算是结下了深仇大恨。
与燕一样,赵国也和齐为邻,它也一直非常警惕的看着这个强大而不安分的邻居,所以赵当然不愿意放弃攻齐的机会。燕将乐毅本身又有在赵国长期任职的经验,燕联络赵国协同攻齐可说轻而易举。
秦国把齐国视为最大的对手,另外,当时掌控着秦国军政大权的穰侯魏冉出于个人私欲,也不惜令秦、齐一战。——齐灭了宋国,当然也就得到了宋国的定陶。定陶这个城市,在当时是水陆交通的枢纽,因此也号称是“天下之中”,其经济地位相当于今天的上海,魏冉很想把这里变成自己的封地。
韩国、魏国本来应该是站在齐国这一边的。齐湣王曾经带领着它们攻打楚国和秦国,都取得了胜利,而且取得的土地也是为它们所瓜分而齐国并无所得。但问题是,为了灭宋,齐国抛弃了这两个盟友。齐攻略宋国土地的期间,所有令人生畏的秦国将领中最可怕的一位,白起也登上了历史舞台。韩魏两国被屠杀了几十万军队,丢失了大片土地,而齐国坐视不救。根据连横的一贯模式,这时他们已经转而追随了秦国,而且可能比秦国更急于出击以挽回损失。
大国中态度暧昧的只有楚国。《史记》的记录自相矛盾,一会儿说楚国参与了攻齐,一会儿又说楚国看齐国形势危急而出兵相救。大概,出救兵是事实,想趁火打劫也没错。因此楚将淖齿先和齐湣王一道守御莒城,并被任命为齐国的相国,但后来却又发动政变,令湣王死得很难看。
和秦国一样,齐也号称是四塞之国,甚至干脆有个外号就叫“东秦”。但实际上,齐的四塞,即所谓“南有泰山,东有琅琊,西有清河,北有渤海”,其险要程度是远不能和秦的崤函之固相提并论的。
这一次面对五国的攻势,联军自西北进攻,顺利突破,清河(介于齐赵两国之间,源出今天的河南内黄附近,下游情况不详)几乎没有构成什么障碍。而看齐湣王逃跑的路线,出临淄后先到卫国,再到鲁国,往西南方向兜了一个大圈子,然后才回到齐国的莒城。这可能表明,有一支燕军是沿海进攻,甚至是从海上登陆的,则是渤海之险也未必可恃。
这次战事的大致进程,《史记?乐毅列传》自然是要写的,《资治通鉴》当然也写了。难得的是,这次司马光比司马迁更有浪漫主义情怀,据他说:联军与齐军主力在济水西岸大战,齐军很快大败。济西大捷之后,其余各国就不再向齐地进兵,只有乐毅率领的燕国军队迅速挺进,直扑临淄。这种攻心战术收得极好的效果,不但临淄唾手而得,而且整个齐国土崩瓦解。接下来的六个月内,燕军兵分五路,横扫齐国,攻下七十多座城邑,只剩下莒和即墨两个城市还在死守。
这两座英雄城整整坚持了五年,终于等来了绝地反击的机会。
燕昭王去世,新即位的燕惠王不信任乐毅,用其他将军取代了他,于是即墨城内的齐国宗室田单大摆火牛阵,大败燕军,又一举收复了齐国。
实际情况可能没这么传奇,也可能是这么一个过程:秦国对合纵攻齐其实一直有点举棋不定(事实上,魏冉之所以垮台,攻齐成了他的重要罪状之一,因为这不能给秦国带来直接利益),济西大捷之后,秦立刻转而想侵略三晋的土地,于是三晋和秦国开始混战,所以就只有燕军深齐境,继续进攻了。
之后的五年时间里,乐毅相继攻陷了齐国五大军区中的三个,但以即墨和莒为都城的两个军区仍在坚守。就是说,田单是在齐国保有大致五分之二的国土的基础上展开反击的。
《资治通鉴》又把乐毅指挥下的燕军描述成一支仁义之师,这则基本可以肯定不符合事实。早期的史料都表明:当初齐国在燕国固然很残暴,燕在齐也只有变本加厉(刘向的《说苑》甚至说:“乐毅屠七十余城”,当然这一说大概也夸张了)。五年时间的战争,对齐国的影响,是摧毁性的。
这一战,使齐在大国的宝座上跌落,而燕国只有因此变得更弱。
于是胜利的天平,也就越发向秦国倾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