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向统一
五百余年的艰苦历程,磨砺出秦人坚毅不拔、勇于进取的顽强性格。他们尚武、求实、开放、包容,在打造一个强大的“万乘之国”的同时,博采众长,吸纳其他地域多彩的文化为己所用,使秦国在战国七雄中脱颖而出。
统一的号角已经吹响。秦王嬴政在其数代先祖努力经营的基础上,抱定了“舍我其谁”的雄心壮志,利用不足十年的时间“迈向统一”,不仅实现了历代秦君的鸿鹄之志,也顺应了时代的呼唤,为我们翻开了中国历史的新篇章。
加快步伐——昭襄王的励精图治
谁拥有最强有力的军事实力,谁便可以赢得天下。秦昭襄王就是那个时代的霸主。他任用白起等名将,使秦在争霸战争中始终处于优势地位;他重用范雎,将“远交近攻”作为一统天下的总方针,大大加快了秦统一的步伐。
此时,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锐不可当,昭襄王的时代也成为秦国发展史上最重要的决胜时代。
1.魏冉专权
魏冉是战国时的秦国大臣,宣太后异父同母的长弟,秦昭襄王的舅舅。秦惠文王时,魏冉便任要职。秦武王死后,魏冉凭借自己的实力,拥立秦昭襄王,并助其清除对手,首立奇功。之后,魏冉利用这种特殊关系在秦国独揽大权,四次担任秦相,党羽众多,并深受宣太后宠信。战绩卓著的魏冉,权势赫赫,对秦王政权构成严重威胁。
公元前266年,魏冉被秦王罢免,迁到关外封邑,由范雎代相,最后“身折势夺而以忧死”,卒于陶邑。
2.宣太后(羋八子)涉政
宣太后是秦昭襄王的母亲,芈姓。她不是秦惠文王的嫡妻,只是一位八子(贵妾中的一个等级),故人称“芈八子”。魏冉辅佐昭襄王即位后,芈八子被尊为宣太后并摄政,专制长达三十六年。惠文王的嫡妻王后和武王的嫡妻王后不满宣太后的专制,于昭襄王二年(前305)参与诸公子的谋叛,结果惠文王后被杀,武王后出逃魏国。宣太后专制期间,秦国多次对外用兵,扩张领地,成为当时的大国和强国。昭襄王三十六年(前271),昭襄王听取范睢的意见,夺取了宣太后的权力,罢免了魏冉的职务。宣太后专制遂告结束。
远交近攻施方略
秦昭襄王听取范雎的建议,采用“远交近攻”的外交政策——对与秦接邻的韩、魏等国采取军事行动,是为“近攻”,可使“尺寸之地皆入于秦”;对齐、燕、赵、楚采取安抚拉拢的办法,是为“远交”,用重金和军事压力迫使他们保持中立,不发兵救援韩、魏,便可使韩、魏等国的土地与秦本土连成一片。公元前266年,秦国开始了向东的征伐。秦国的“远交近攻”政策,使秦的国土不断向东扩张。
时代:战国晚期·秦(昭襄王,公元前299年)
质地:铜
出生地:陕西省西安市秦东陵出土
馆藏: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文物说明
薛君是孟尝君田文,封邑在齐国薛地,孟尝君曾为昭襄王的相邦。此漆豆是秦宫廷用来供给君王饮食的器物。
时代:战国晚期 陶
质地:陶
出生地:陕西省咸阳市塔儿坡出土
馆藏:咸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文物说明
这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骑马俑,据赵斌研究院考证,其组属应是与秦汉匈奴关系密切的义渠人。
时代:战国(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年)
质地:铜
出生地:湖南省长沙市出土
馆藏:长沙博物馆
文物说明
铭文为阴刻篆书,竖排3行8字: “单 讨之用戈三万。”,“单 ”应为武库工师的名字。
时代:战国
质地:石
出生地:1983年新郑市郑韩故城出土
馆藏:河南博物院
文物说明
正面刻有阴文竖3行17字六朝古文:“口年口(郑)命(令)口(兹)恒司口(冠)君(尹)口( )库工币(师)郢口冶卣(贞)”。根据铭文内容,可推测这件石模应为韩国时期的韩桓惠王十八年(前255)工匠铸造兵器时使用的工具,从字意上还可看出韩国官府在冶铸中也使用刑徒劳动力。根据范面遗留的设计线,可知其当时的尺寸误差为现在米制的0.1厘米左右,并知其造型工艺,特别是把变更的字制成活字坑,可以说是世界上最早的的活字印范技术和制品,它的出现提高了铸造产量和质量。
1.白起
白起担任秦国将领三十多年,攻城七十余座,歼灭近百万敌军,被封为“武安君”。白起指挥了许多重要战役,没有败绩。伊阙之战歼灭韩、魏二十四万联军,彻底扫平秦军东进之路;大破楚军,攻入郢都,迫使楚国迁都,楚国从此一蹶不振;长平一战,一举歼灭赵军四十五万人。白起善于分析敌我形势,并采取正确的战略、战术,给敌人以沉重打击。如伊阙之战中集中兵力,各个击破;鄢郢之战中,采用掏心战术,并辅以水攻;华阳之战中,长途奔袭;长平之战中,始以佯败诱敌,使其脱离既设阵地,尔后采取分割包围战术,最终全歼敌军。
2.范雎相秦
范雎本是魏国中大夫须贾门客,因被怀疑通齐卖魏,差点被魏国相国魏齐鞭笞致死,后在郑安平的帮助下,易名张禄,潜随秦国使者王稽入秦。
范雎见到秦昭襄王之后,提出了“远交近攻”的策略,主张将韩、魏作为秦国兼并的主要目标,同时应该与齐国等保持良好关系。范雎被拜为客卿后,又提醒昭襄王,秦国的王权太弱,需要加强王权。秦昭襄王遂于公元前266年废宣太后,并将国内四大贵族赶出函谷关外,拜范雎为相。
公元前262年,长平之战爆发,秦、赵两军对垒三年后,范雎以反间计使赵国启用无实战能力的赵括代廉颇为将,使得白起大破赵军。长平之战后,范雎妒忌白起的军功,借秦昭襄王之命迫使白起自杀。
此后秦军遭诸侯援军所破,郑安平降赵。公元前255年,王稽也因通敌之罪被诛。范雎因此失去秦昭襄王的宠信,不得不推举蔡泽代替自己的位置,并辞归封地,不久病死。
3.长平之战
长平之战是周赧王五十三年至五十五年(一说是周赧王五十五年农历四月至九月间,又一说是周赧王五十四年年初至五十五年九月),秦军与赵军在赵国长平(今山西省晋城高平市西北)一带展开的一场对决战。秦国最终获胜,斩首、坑杀赵军约四十五万人。由于连年战争,赵国国内粮草消耗严重;秦国虽然战线更长,但国力远强于赵。赵王怕再拖下去对赵更加不利,遂弃用偏于防守的名将廉颇,而起用赵括。赵括遵照赵王意图,变更了廉颇的防御部署及军规,在更换将吏后,重新组织进攻。秦国暗中换帅。白起针对赵括急于求胜的弱点,采取了佯败后退,诱敌脱离阵地,继而分割包围,予以歼灭的作战方针,最终获得战争的胜利。赵国经此一战元气大伤。长平之战是战国历史的最后转折,加速了秦国统一六国的进程。
4.窃符救赵、唇亡齿寒
窃符救赵:
魏安釐王二十年(前257),秦国出兵围困赵国都城邯郸,赵国求救于魏国,魏国惧怕秦国,不敢出兵救赵。情急之下,信陵君魏无忌听取侯赢之计,以国家利益为重,置生死于度外,借魏王姬妾如姬之手窃得兵符,取得了魏国兵权,最终成功击败秦军,救援了赵国,也巩固了魏国在当时各诸侯国中的地位。信陵君以国家利益为重,轻视个人生死荣辱的行为,广为后人传颂。
唇亡齿寒:
公元前661年,晋献公发动了大规模的军事扩张,先后吞灭了很多弱小的诸侯国。随后晋献公有意攻打虞、虢二国,以便扫除障碍,向中原地区发展。
晋献公找借口说邻近的虢国经常侵犯晋国的边境,要派兵灭了虢国。但在晋国和虢国之间隔着一个虞国,讨伐虢国必须经过虞地。晋献公的大臣建议以良马、玉璧作礼送于虞公,向其借道,讨伐虢国,破坏虞、虢的联盟,最后各个击破。
虞公看到礼物后心花怒放,不听劝谏,答应了晋使借道的要求。三年之后,晋献公又一次派荀息向虞国借道伐虢,虞公依然十分慷慨地答应了晋国的请求。而大臣宫之奇觉得身为重臣,眼看国家将亡,却无能为力,于是就带着一家老小离开了虞国。走前留下四句话:“贪图人家白璧宝马,等于自己甘心饮毒酒啊!也像开了大门迎接强盗一样啊!嘴唇没有了,牙齿自然要受冻啊!”果然,晋国军队借道虞国消灭了虢国,随后又把亲来迎接晋军的虞公抓住,虞国遂灭。
巩固巴蜀,筑保障
秦昭襄王在位期间,派遣李冰作为蜀守,加强对蜀中的治理。李冰建成都江堰,并使巴蜀地区成为名副其实的天府之国。同时,秦还设置巴、蜀、汉中三郡,三郡之下置四十一县。为加强对巴蜀的经济建设,李冰兴建成都、郫和临邛三城,开凿广都盐井,在成都、临邛设立盐铁市官,发展城市手工业和商业。这些措施使巴蜀地区成为秦国战时最重要的物资储备基地。
都江堰及其工作原理
都江堰位于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始建于秦昭襄王末年(约前256—前251),是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前人开凿的基础上组织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这项工程由鱼嘴分水堤、飞沙堰、宝瓶口等部分组成。宝瓶口起“节制闸”的作用,能自动控制内江进水量。鱼嘴分水堤又称“鱼嘴”,昂头于岷江江心,把汹涌的岷江分成内外二江,用于排洪。内江是人工引水渠道,用于灌溉。这种自动分配内外江水量的设计就是“四六分水”。飞沙堰又称“泄洪道”,具有泻洪、排沙和调节水量的显著功能。特别是当内江的水量超过宝瓶口流量上限时,洪水中夹带的泥石会通过飞沙堰流入外江,这样便不会淤塞内江和宝瓶口水道。两千多年来,都江堰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的作用,至今仍灌溉三十余县市,面积有近千万亩,不愧为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仍在一直使用、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
横扫六合——秦王政成就统一大业
公元前230年(秦始皇十七年),以俘获韩王安,韩国灭亡为标志,秦国迈开了十年统一战争的第一步,也拉开了建立统一帝国的历史帷幕。一直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二十六年),秦又先后消灭了赵、魏、燕、楚、齐,最终横扫六合,完成了统一。
秦始皇的统一,结束了中原地区长期割据的混战局面,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制的国家,终于实现了自秦穆公以来历代秦君“强国”“一统”的梦想,也翻开了中国历史的新篇章。
嬴政亲政
公元前247年,十三岁的嬴政继承王位。公元前238年,嬴政二十二岁时,在故都雍城举行了国君加冕仪式,开始亲理朝政。他除掉吕不韦、嫪毒等人,重用李斯、尉缭。自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王政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在三十九岁时完成了统一六国的大业。
1.吕不韦与《吕氏春秋》
吕不韦:
吕不韦(前292—前235),姜姓,吕氏,名不韦,卫国濮阳(今河南省滑县)人。战国末年商人,秦国丞相。早年经商于阳翟,扶植秦国质子异人回国即位,即秦庄襄王,其被拜为相国,封文信侯,食邑河南洛阳十万户。他带兵攻取周国、赵国、卫国土地,分别设立三川郡、太原郡、东郡,对秦王嬴政兼并六国的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庄襄王去世后,他迎立太子嬴政即位,被拜为相邦,尊称“仲父”,权倾天下。但因受嫪毐集团叛乱的牵连,其被罢相归国,全家流放蜀郡,途中饮鸩自尽。他主持编纂《吕氏春秋》。
《吕氏春秋》:
《吕氏春秋》是在秦国丞相吕不韦的主持下,集合门客们编撰的一部黄老道家的名著,成书于秦始皇统一六国前夕。此书以儒家学说为主干,以道家理论为基础,以名、法、墨、农、兵、阴阳家思想学说为素材,熔诸子百家学说于一炉,闪烁着博大精深的智慧之光。吕不韦想以此作为大秦统一后的意识形态,但后来执政的秦始皇却选择了法家思想。
2.李斯与《谏逐客书》
李斯:
李斯(约前280—前208),战国末年楚国上蔡(今河南驻马店上蔡县)人,秦朝丞相。李斯早年跟随荀卿学习帝王之术,后被秦王政任为客卿。秦王政十年(前237)李斯上《谏逐客书》反对驱逐客卿,为秦王政所采纳。他在秦王政统一六国的事业中起了较大作用。秦统一天下后,李斯与王绾、冯劫尊秦王嬴政为皇帝,他本人被任为丞相。李斯参与制定了秦朝的法律并完善了秦朝的制度。他主张实行郡县制,废除分封制;主张焚烧民间收藏的《诗》、《书》、百家语,禁止私学,以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提出并且主持了文字、车轨、货币、度量衡的统一。李斯推行的郡县制等政治主张,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秦始皇死后,他与赵高合谋立少子胡亥为帝。后为赵高所忌,于秦二世二年(前208)被腰斩于咸阳。
《谏逐客书》原文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昔缪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邳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缪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襄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駃騠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閒、昭、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昭、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雠,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3.嫪毐之乱
嫪毐(lào ǎi),战国末期秦国人。秦王政八年(前239),嫪毐获封长信侯,以山阳郡(今山东省巨野县)为食邑,又以河西、太原等郡为其封田。嫪毐门下家僮最多时有数千人,门客也达千余人,势力极大。
秦王政九年(前238),吕不韦派人向秦王告嫪毐与太后淫乱,太后与嫪毐决定趁秦王不在咸阳的时机铲除吕不韦。在秦王去雍城举行冠礼时,嫪毐按计划用秦王与太后印信,引导其僮仆、门客和军队发动政变,诛杀吕不韦。不料吕不韦私下勾结楚系势力昌平君、昌文君领咸阳士卒与嫪毐争斗,两军战于咸阳。嫪毐及其死党被一网打尽,秦王车裂嫪毐,灭其三族。嫪毐的死党卫尉竭、内史肆、佐戈竭、中大夫令齐等二十人枭首,以及追随嫪毐的宾客舍人,罪轻者罚为供役宗庙的取薪者即鬼薪,罪重者(有四千余人)夺爵迁蜀,徙役三年。
“六王毕,四海一”
奏统一战争路线图(秦统一六国时间表)
1.统楚之战
2.统齐之战
秦统一版图(前221年)
韩非
韩非,又称韩非子,新郑(今河南省新郑市)人,战国时期法家的代表人物和法家学说的集大成者。韩非的著作《韩非子》,被秦王嬴政奉为治国经要。《韩非子》将商鞅的“法”、申不害的“术”和慎到的“势”集于一身,将老子的辩证法、朴素唯物主义与法融为一体,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树一帜。韩非极为重视唯物与效益,积极倡导君主专制,并为其提供富国强兵的思想。
韩非入秦却得不到秦王的赏识,又因弹劾上卿姚贾,招致其报复而入狱。秦始皇十四年(前233),韩非为李斯所害。
时代:战国晚期·秦
质地:铜
出生地:
馆藏:西安博物院
文物说明
周敬王六年,晋大夫魏献子灭羊舌氏,分其田为铜鞮,平阳和杨氏三县,成为中国历史上建制最早的县之一。
时代:秦
质地:陶
出生地:1977年陕西临潼秦兵马俑一号坑出土
馆藏: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文物说明
时代:秦
质地:银
出生地:1997.9.16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移交.
馆藏: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文物说明
用以安放弩的和张弩,体现秦兵器的精巧。
时代:秦
质地:铜
出生地:1997年秦俑一号坑T20G10 1997年出土
馆藏: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文物说明
铜甬钟反映了秦代军队建制和军事制度
秦之大将:蒙恬、王翦
王翦:
王翦,生卒年不详,频阳东乡(今陕西省富平县东北)人,战国时期秦国名将。其主要战绩有:破赵国都城邯郸,灭燕、赵,以秦国绝大部分兵力消灭楚国。司马迁评价王翦时说:“王翦为秦将,夷六国,当是时,翦为宿将,始皇师之,然不能辅秦建德,固其根本,偷合取容,以至圽身。及孙王离为项羽所虏,不亦宜乎!彼各有所短也。”
蒙恬:
蒙恬(约前259—前210),姬姓,蒙氏,祖籍齐国(今山东省临沂市蒙阴县)人,秦国名将。秦统一后,蒙恬率三十万大军北击匈奴,收复河南地(今内蒙古河套地区南鄂尔多斯市一带)。他还率军修建万里长城和九州直道,打破了国内交通闭塞的困境。这些举措大大促进了北方各族人民在经济、文化方面的交流与融合。
王贲:
王贲,生卒年不详,王翦之子,秦朝著名将领,是秦灭六国战争中的主要将领。前226年,王贲大败楚军,夺取楚国十几座城池。前225年,水淹大梁,灭亡魏国。前222年,夺取辽东,灭亡燕国,继而消灭赵国残余势力。前221年,灭亡齐国。自此,秦国完成统一六国的大业,王贲也因功受封为通武侯。
苏洵《六国论》
《六国论》是北宋苏洵的代表作。《六国论》提出并论证了六国灭亡“弊在赂秦”的精辟论点,并以此“借古讽今”,抨击宋王朝对契丹和西夏的屈辱政策,告诫北宋统治者要吸取六国灭亡的教训,勿要重蹈覆辙。
原文: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