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国历史
齐国往事不如烟(1)

国君姓田以后的齐国,往往也被称为田齐。


  西汉末,王莽就自称是末代田齐国君田建的后代。


  于是往上数:取代姜太公的后代之前,田氏本是齐国的大夫;而跑到齐国来做大夫的田氏始祖田完 ,则本是陈国的公子;陈国是小国,但往上追溯,祖先老祖宗却着实是个奢遮人物,乃是大名鼎鼎的圣君兼孝子舜;而舜,又是黄帝之后。


  于是,王莽也就是黄帝之后了。


  顾颉刚先生评价王莽的这段家谱:


  陈侯、齐王,仅是诸侯,没什么大关系;至黄帝与舜则都是有天下的。王莽为两代圣帝的子孙,甚足引为自己的光宠也。


  其实,认祖宗认到田齐,还是颇有点关系的。就是更见得这个家族祖祖辈辈都是用和平手段,接手人家的政权的。这也是在为王莽自己当皇帝找历史依据造舆论。


  黄帝取代神农氏,不是用暴力推翻人家,而是人心归附,自然取代;舜取代尧的儿子丹朱,也是人心归附,自然取代;田氏代齐,据说还是人心归附,自然取代;现在王莽做了安汉公,颂德献符的遍及天下,当然也到了人心归附,自然取代汉朝的时候了。


  一 田氏的和平演变


  说起来,看王莽篡汉和田氏代齐所用的手法,很多地方他们也真像是一家人。


  第一个策略是低调。汉成帝以来,外戚王氏专权好多年,王莽年轻时是王家子弟里,正是以谦冲下己,生活俭朴,遵纪守法著称的。田氏家族在齐桓公时代迁到齐国来,早年也绝不显山露水。齐国倒没有像晋国这样刻意打击公族,国、高、崔这几家有权有势的大夫,祖辈论起来,也都是姓姜的 。这几大家族都有专权的经验,但他们一个个飞扬跋扈,结果是全败俱伤,于是留下巨大的权力真空,田氏很自然的就顶上了。


  然后是结交士人。王莽本身好读书,更看重跟儒生们的交往,他把自己的车马、衣物、皮裘周济给门下宾客,自己却家无余财,于是天下士人都说王莽的好话,到最后于王莽当皇帝的事,他们显得比王莽自己还着急。田氏对士人有多好,也有些故事到处流传:


  比如往外借粮食的时候用大斗量,人家还的时候,却用小斗。


  比如杀一头牛,自己只取两豆肉 ,别的士人们分。


  最夸张的是,据说为了吸引人才,田成子选了好多高挑的美女,然后把自己家后院大门打开,欢迎你来,那意思是,你看上我们家哪个女人,就让她陪你睡罢。结果到田成子去世时,他家光是小男孩就生了七十多个。


  ――这条是《史记》记下来的,后来学者好多人怀疑,觉得这也未免太夸张了。但其实按那时齐国的风俗,这倒也未必不可能是事实。王莽也在女人上面做过文章,不过西汉末风气没这么开放,故事就很不刺激了:王莽曾私下买了一个婢女,别人都奇怪他这么保守的人怎么也进行这种消费。王莽辩解说:“某某将军没有儿子,从相法上看,这个女子很能生的样子。”于是当天就把这婢女给人奉送了过去。


  结交士人的目的,一是让他们出谋划策,二自然是让他们制造舆论,――这些笔杆子动手打架不行,说话是真有人信。而所谓民意,其实很多时候也只有通过这些笔杆子来体现。至于人民自己,倒是马克思所谓的“布袋里的土豆”,无从表达自己的。


  为了证明王莽当皇帝的合理性,据说西汉末的头号学者刘歆几乎是伪造了整个中国古代史系统;而那个“田氏代齐”的谶语 ,当然不会是田完时代早就有的(那田完到齐国就是找死),只能是田氏已经在齐国得势之后编造出来,并由士人们带头扩散传播的。


  诸如此类的宣传效果,大概确实是好的。据说是齐国的老百姓,对田氏“爱之如父母,归之如流水”。而姜齐的末代国君齐康公则被成功的塑造为沉湎酒色,不理朝政的典型的亡国之君(齐康公从史籍后面探出头来大叫:“我倒是想理朝政,你田氏也得干啊……”)的形象。


  大概正是因为士人们在自己登上国君宝座的征途上立的功劳很大,田家成功上位之后,就对士人们很优待,开办了社科院,发放丰厚的津贴和科研经费,让知识分子们讨论他们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而士人跟国君说话,则往往很不客气,孟子见齐宣王,老爱跟他讲民贵君轻,暴君可以打倒,民心决定成败的道理,齐宣王一般就傻呵呵的听着,就算生气,也不发飙。细想起来,齐宣王之所以对这些很容忍,一方面说明了这位国君比较开明,另一方面,大概也是因为这等于是在论证田氏取代姜氏的合理性,属于小骂大帮忙的性质。


  当然,有一个工作是田家人要用心做而王莽犯不着的。分裂时代,田家要把齐国国君踢开,得考虑国际社会上的影响。好在,弱国好收买,而大国的大夫们往往在想干同样的事,田氏也就不难得到国外的支持。晋国好几家大夫都和他关系不错,最后,田家的诸侯地位能得到周天子认可,也多亏了魏国从中的牵线。


  这样,国内国外的阻力,就都排除得差不多了。所以当田氏迈出最后一步,自己当上国君的时候,相对比较风平浪静。流血当然总是少不了的,但比之三家分晋的厮杀血拼,就透出和平演变,平稳过渡的范儿来了。


【上一篇】: 齐国往事不如烟(2)    【下一篇】: 齐国政治文化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7537号 Copyright © 2015 BMY.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  电话:(029)81399001    技术支持:陕西省文物信息咨询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