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秦始皇陵唯一的绿脸兵马俑首次走出国门
2020-04-23

        新华网陕西频道4月21日电(记者冯国 刘畅 耿学鹏)作为中德十五年文物保护合作成果的代表之一,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组织的“秦俑军团”21日开始在德国波恩进行为期3个月的展览,在已出土的1500多个兵马俑中唯一的一个“绿脸兵马俑”也首次随军走出国门,向国外友人一展其特异之美。


  兵马俑群的“另类”


  “秦兵马俑30余年已出土了1500多个,其中只有十余个的彩绘保存较好,包括唯一的一个绿脸俑。”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保管部部长赵昆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秦兵马俑原来都有精美的彩绘,可惜历经两千余年的自然与人为破坏,其彩绘在地下时已大多剥蚀脱落,又兼出土后环境的急剧变化而起翘、剥落,遂呈现一片青灰色。但从其少量残留的彩绘中,专家们已解读出朱红、玫瑰红、橘红、粉红、紫红、粉紫、土黄、深蓝、珠宝蓝、石绿、赭、深赭及粉白等十几种颜色,分布在兵马俑的袍、鞋、铠甲、手、脸、眉、胡须与头发等等全身各个部位。


  自1974年出土以来,秦俑的种类已发展到了包括将军俑、中低级军官俑、步兵俑、骑兵俑、车兵俑、跪射俑、御手俑、跽坐俑、文官俑、百戏俑和乐俑等,由各种俑组成的“秦俑军团”已访问过30多个国家和地区。


  参与发掘绿脸俑的秦兵马俑博物馆考古队队长刘占成说,兵马俑二号坑的一个过洞当时出土了8个跪射俑皆有彩绘,其它俑的脸部颜色都是粉红色,与人的肤色相近,只有一个俑的脸部颜色是绿色的,让人感到奇怪。给领导汇报研究后,便采取整体打包的方式将刚刚露出一点绿意的绿脸俑俑头,带到了实验室,以便对其进行更精心、细致的保护与研究。


  出土可谓“适逢其时”


  为了保护秦俑彩绘,秦俑博物馆建成后不久就开始对彩绘进行研究,后来又成立了由博物馆馆长任组长的彩绘保护科技小组。在国家有关部门的支持下,上世纪90年代初又与德国巴伐利亚州文物保护局开始了彩绘保护合作,奠定了兵马俑彩绘保护的坚实基础。


  中德科技工作者的研究工作到1998年时已全面、系统地揭示了彩绘的层次结构、物质组成、彩绘工艺以及损坏机理,得出了秦俑彩绘是由褐色有机底层和颜料层构成的结论,确定了褐色有机底层的主要成分为中国生漆。只有保持住中国生漆,才能实现有效保护彩绘的目标,遂最终确定了两套行之有效的保护处理方法:一是单体渗透,电子束辐照聚合加固保护法;一是用抗皱缩剂和加固剂联合处理法。


  赵昆说,由于年代久远和出土后温度、湿度的急剧变化,中国生漆极易收缩和破裂,造成彩绘脱落。“用电子束照射的方法,能十分有效地让中国生漆与彩绘牢固地附着在俑体上,但由于设备庞大而操作平台有限,只能对小面积彩绘陶片实施,要对兵马俑整体彩绘进行保护则需改进设备。而第二种方法的可操作性高,适宜在发掘现场对兵马俑彩绘进行保护,绿脸俑此时出土可谓‘适逢其时’。”


  细签助绿脸俑“露脸”


  彩绘表面泥土的清理是彩绘保护的基础,而彩绘颜料基本都是无机质矿物,其性质与久附黏土相近,长期重压所形成的结合力远大于彩绘内部的粘合力。1998年发现这个绿脸俑时,它的头与身体已经分离,俑头的出土位置紧挨地面,彩绘表面主要是俑坑洪水冲淹而沉积的淤泥,它和彩绘粘接很紧,彩绘极易被粘掉。


  一直从事彩绘保护的秦兵马俑博物馆保管部工程师周铁说,为了保住绿色彩绘,首先要保持彩绘周围黏土处于适当的潮湿状态以便清理掉。清理前间隔多次向俑头外的泥土喷细雾状水珠,等水充分渗入、土壤湿度均匀后,用手术刀削去外面黏土至离彩绘面约5毫米,再用特制的细签(签头细小而不锐)在彩绘面垂直方向逐点扎松、扎散黏土。


  “在颜料层表面,再用牙科调拌刀轻轻挑去已松动的黏土;在纯漆层表面,需压散黏土,土垢用湿棉签滚动粘去。与彩绘粘的很牢的淤泥,用小号手术刀逐层刮去,直到露出彩绘层。绿脸俑的彩绘俑头上的泥土清理工作,就用了三个月时间。”周铁说。


  特殊保护剂让绿脸“永驻”


  经过其他几个彩绘俑的保护经验,绿脸俑出土时,对采用抗皱缩剂和加固剂联合处理的兵马俑彩绘保护方法,专家们已基本达成共识。虽然绿脸俑已经移师到实验室内,其彩绘保护方法也没有大变动,只是在操作过程中更细致了。


  周铁说:“我们选用毛质较软的小毛笔,先蘸水点湿彩绘,待水逐渐吸入时,再点涂保护剂,这样,水吸入时所产生的毛细吸力会使保护剂更好地渗入彩绘,同时也可消除点涂在彩绘表面留下的斑痕。这样的点涂需要好多遍,在操作过程中要十分小心,避免涂刷动作,否则会损伤彩绘。一干起来就是几个小时,常常干的腰酸背疼。”


  对于绿脸俑部分彩绘因多种原因出现的空鼓、翘离或脱离陶体的现象,专家们也采用不同的操作工艺进行了针对性保护处理,从而使绿色彩绘层与陶体紧密的结合在一起,至今其彩绘色调无变化。


  周铁说:“经精心清理和保护后,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比较完美的彩绘兵马俑的绿脸俑头,其脸部、颈部全为粉绿色,双耳为浅绿色,头发、发髻为赭石色,发带为朱红色,眉毛、胡须为黑色,眼睛黑白分明,表情自然而神气。”


  “绿脸”代表什么


  秦俑在制作之初,从服饰、兵器到肤色、相貌都是仿真人真马,属于写实之作。通常我们看到的秦俑,脸部都是粉红色的。为什么会有绿脸的兵马俑?


  秦兵马俑博物馆研究室主任田静说,这令许多专家大惑不解,对此多有猜测:工匠是色盲,调颜色时走了神?还是有意为之,搞个恶作剧,借以吓唬敌人?或是古代军队里的某种特殊人物?譬如古代军队中的“傩人”等等,不一而足。


  但是,对于绿脸俑的出现也有学者认为很正常。一位不愿透露名字的专家告诉记者,在1500多个兵马俑中保存下彩绘的很少,许多彩绘层在面世数分钟内脱落。但是也曾在斑驳的残留彩绘中发现过脸部应为纯白色、纯黑色的兵马俑,只是保存的不好,渐渐失去颜色了而已。


  一般来讲,秦代的工程十分细致,对工匠要求很严格,工匠多在其作品上刻上名字,绝对不敢马虎;绿脸俑的手是粉红色的,就排除了绿色人种的可能。


  秦始皇常常有惊人之举,八千兵马俑长驻地下两千年间竟未留只字片言。如此看来,绿脸俑到底是怎么形成的,它意味着什么,仍将是秦始皇陵众多“谜团”中的一个。(完)



  编辑:李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