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是秦始皇兵马俑发掘40周年,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建成开放35周年。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集合秦兵马俑发现40年来的彩绘研究成果,举办的“真彩秦俑”展览于9月28日开展。展出的37件(组)文物,包括彩绘陶俑、俑头、陶片、遗迹等,其中绝大部分是首度向公众展示。
秦始皇帝陵是中国第一座皇家陵园,在中国近百座帝王陵墓中,以其规模宏大,埋藏丰富著称于世。1987年,联合国教育、科学文化组织,把秦始皇帝陵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成为全人类共同的财富。秦始皇陵兵马俑是可以同埃及金字塔和古希腊雕塑相媲美的世界人类文化的宝贵财富,而它的发现本身就是20世纪中国最壮观的考古成就。
秦始皇帝陵园的遗址范围达数十平方公里,仅以封土为中心的遗址核心区就达到2.13平方公里。考古勘探与发掘表明,秦陵遗址区的内涵极为丰富,整个秦始皇帝陵园的建造即遵循古代“事死如事生”的丧葬礼制,又融入了模拟秦都城咸阳的建筑理念。秦陵区内最为重要的遗址就是封土,四周分布着大量的历史文化遗存,包括寝殿、便殿等宫殿建筑遗址,大量的筒瓦、板瓦、瓦当、五角下水管道、井圈等建筑材料,以及两诏秦权、错金银乐府钟等珍贵文物。经过长期的考古勘探和发掘,已知秦始皇陵区各类陪葬坑、陪葬墓和修陵人墓葬等多达600余处。
1974年,秦兵马俑坑的发掘首次揭示了秦陵遗址区的丰富内涵与巨大文化价值。在出土大量陶俑、陶马的同时,一些彩绘痕迹也零星出现,但大多数都是身体局部的彩绘残留,也留给人们秦兵马俑“灰头土脸”的印象。直到1998年,秦兵马俑二号坑出土了8件较为完整的大面积彩绘跪射俑,这些彩绘陶俑经过修复保护之后,一经展出,就聚焦了观众的目光,其粉红的脸、朱红的甲带、褐色的铠甲让世人啧啧称赞,惊叹不已。
“真彩秦俑”展览重现历史色彩
展览内容分为四个单元:色彩的奥秘、装饰的灵感、丧葬的艺术、智慧的延续,从不同层面上分别探寻秦俑色彩的物质构成及其文化上的象征意义,为观众还原真实的秦帝国色彩世界。
第一单元“色彩的奥秘”,首先回顾了中国古代先民对色彩运用的发展历程,从原始社会的岩画、彩陶到夏商时期的“涂朱甲骨”再到春秋战国乃至秦汉的壁画、帛画、画像砖石等,为观众勾勒了一副古人使用色彩的美丽画卷。本单元呈现了秦俑身上不同部位的各种色彩以及秦俑服色分布的大致规律,分析了秦俑身上使用的各种颜料:如生漆、朱砂、赭石、石青、石绿、中国紫、骨白等的化学成分、制成方法及其在秦俑身上的施色部位,这些颜料多为天然矿物质材料,其中,中国紫和铅白、铅丹均被认为是人工制造的。中国紫这种颜料目前在自然界中还未发现,而秦俑是现在已知的、有确切出土地点和年代的最早使用它的实物。与此大约同时代的埃及托勒密王朝所使用的埃及蓝,与之有着相似的化学结构,尽管人们不得而知它们之间存在着怎样的联系,却同样让人充满了好奇。
第二单元“装饰的灵感”,通过对彩绘俑头和秦俑坑中各种彩绘遗迹的展示,向观众呈现了秦俑的“千人千面”和“绚丽多姿”。秦俑肖像的写实主义是中国式的写实主义,其表现对象也是地地道道的中国男性,脸型、五官,都独具中国特点。秦始皇兵马俑的创作者们在进行人物面部五官的塑造时十分注意五官之间的相互契合,不少秦俑的面部不仅刻画出栩栩如生的表情纹以及肌肉的紧张状态等,还刻画出五官之间的相互牵引与制衡。秦俑头像的塑造是先用范模做出初胎,然后进行面部的细微刻画,这样既可提高效率,又便于“统一性”与“个性”的同时呈现。从秦俑面部特征的多样性可知,当时所用的范模是很多的,但即使是同一范模制造出来的头像,也是经过制造者对其五官、胡须及颜面进行再度创作而成,使其面像和表情不至雷同。最后再在形象、表情各异的俑头上施以彩绘,由色彩的浓淡深浅,变幻出秦俑的千姿百态,正所谓“千人千面兵马俑”。
第三单元“丧葬的艺术”,讲述了中国的丧葬文化和俑的意义,并且对中国古代礼仪制度中颜色的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略做探微。气势恢宏、色彩绚丽的兵马俑是秦始皇帝陵园建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般浩大的陪葬队伍,在我国其它各代帝王陵中尚未发现,即使是在世界著名的古埃及文明史中,也是不曾见的。兵马俑的色彩绚丽多姿,用色浓艳大胆,一方面是当时现实世界的反映,另一方面,与秦代社会的礼仪制度也密切相关。
第四单元“智慧的延续”,分析了秦俑彩绘脱落的原因,展示了秦俑彩绘的研究成果和保护方法。在对秦兵马俑坑进行发掘时,面临的一个最迫切的问题就是它的保护。残存于兵马俑表面的彩绘突然暴露在空气中,由于湿度的剧烈变化,很快便会发生卷曲、脱落。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在考古发掘的同时,须要即刻对每个俑进行现场保护,并快速提取,送至修复室内进行后续的保护修复。修复完成之后的陶俑才会根据需要被分别送至实验室、文物库房或展厅。对彩绘的这种随身保护,唤醒了秦俑色彩的重生!
秦俑色彩与秦人丧葬礼仪
色彩是文化的外在显现,古人运用色彩的特点与规律一直是文化史和艺术史研究的重要内容。在西周青铜器铭文中,高频率地出现表示颜色的词汇,主要是用来记述对纺织品、服饰、车马器和兵器的修饰。学界很早就认识到这些色彩丰富的物品与西周王朝实行的“锡命”或“册命”礼有关。按照传统的说法,所有祭祀和仪礼使用的物品都是等级社会中身份的标志,包括车服、兵器。由此推论,命服的颜色也应该是显示身份的标识。目前,大部分学者认为,西周的命服制度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服饰颜色的搭配并非完全随意。秦俑同样如此,其服饰的色彩搭配也有一定规律。
《周礼·考工记》中对于整体的色彩搭配和局部花纹的颜色搭配都有规定。整体的色彩搭配讲究色彩的主次关系,而局部花纹、图形的色彩搭配则根据需要,并没有主次之分,且色彩之间始终保持独立,并不相互混合,而是保持并列的关系。这在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些出土材料中得到了印证。江陵马山楚墓出土的纺织品采用五色中的一、二种并列使用,保持色与色的独立,便是很好的例子。在秦俑的纹饰中,这一点也得到了体现。
秦俑服饰上的纹饰在构图上十分注意均齐对称,在大的花纹之内往往再套绘各种纹样,每组花纹之间的空间亦用适当的纹样填补,使整个画面结构显得紧凑、和谐。施色方法多用对比色,如在黑色的底色上绘红色或绿色、黄色的花纹时,都用白色线条勾画边界。在白色的底色上绘红色或黄色花纹时,多用黑色线条勾画边界;如为绿色花纹,则用朱红色线条勾画边界。这种设色方法,使花纹显得格外鲜明突出。花纹的颜色以红、绿、黄、白、黑等居多,色彩绚丽、色调明快。
秦人崇水德、尚黑色,而秦俑身上为何会有这样绚丽的色彩?目前我们无法得出确切的结论,还有赖于未来更多的考古发掘成果和更深层次的科学研究。但毋庸置疑的是,秦俑的用色浓艳大胆,一方面是当时现实世界的反映,另一方面,与秦代社会的礼仪制度应该也是密切相关的。
绿面跪射俑
1999年发现于秦兵马俑二号坑东北部的跪射俑军阵中。这尊陶俑彩绘保存完整,尤其是面部,白色眼白,黑色瞳孔,双目炯炯有神。不同于其他陶俑的淡粉色面孔,淡绿色面孔尤其引人注目。绿面俑的出现让神秘壮观的秦兵马俑更增添了一份神奇的色彩,专家们也对其说法不一。
秦俑彩绘的研究与保护
秦俑原本都施有彩绘,但时隔2200多年,在经受了火焚和埋于地下的自然侵蚀后,秦俑再次出现在世人面前时,其躯体已经支离破碎,彩绘也大多脱落,仅存斑驳残迹,只有极个别的陶俑相对完整,身上残存颜色较多。
彩绘陶俑的颜料多为矿物质颜料,且俑坑在历史上曾经遭受过火焚、塌陷、洪水浸泡等,绝大多数陶俑身上的彩绘已大部分脱落,仅存残迹,只有极少数陶俑身上的彩绘还相对保存较好。兵马俑长期埋藏于潮湿的填土中,地下有害因素对彩绘造成的侵蚀也相当严重,致使生漆底层老化严重,失去了对陶质基础的原有粘附力,颜料层也变得很松散;而彩绘层与填土之间的粘接力却较为牢固,在彩绘表面形成淤泥层。因此,陶俑在出土时,身上的彩绘极易出现分层和脱落现象,大部分粘在了与其接触的填土上。
出土后残留在兵马俑上的彩绘,离开了地下湿度充分的保存环境,失水现象非常严重。当饱水的漆层开始干涸并出现裂缝时,变形就会随之出现。漆层在干燥的过程中,底层剧烈收缩并严重起翘卷曲,从而导致了整个彩绘层与陶俑本体的脱离,这便是造成秦俑彩绘脱落的主要原因。对生漆层的保护与修复,是兵马俑彩绘保护中的一个重大难题。
自兵马俑发掘开始,对于兵马俑彩绘的保护与研究就一直在持续。1987年,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成立了课题组,后来又与德国巴伐利亚州文物局合作,开始对彩绘保护技术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经过多年的艰苦攻关,课题组首先发现秦兵马俑彩绘是由生漆底层和颜料层构成的,并证实其有机层是用中国生漆制作的。彩绘保护的关键便是稳定生漆层,课题组成功地找到了运用聚乙二醇(PEG)与聚氨酯乳液(PU)联合处理和单体渗透——电子束辐射聚合这两套保护方法对秦俑彩绘进行加固,成功有效地保护了一批出土的珍贵彩绘陶俑,不但使以后出土的秦俑保留彩色成为可能,也为保护出土的其他古代漆底彩绘提供了技术支持。这一技术,在保护同类型陶质器物上的彩绘方面,得到了推广。
如今,残存在陶俑表面的颜色通过相关色彩保护技术已经可以很好的保存下来。而“回贴”则成了最大的难题。所谓“回贴”,是指将剥落并混在土中的颜色从土壤中分解出来,并粘回兵马俑身上。由于秦俑制作工艺程序特殊,以往国内乃至国外的其他相关考古研究并没有提供可以参考与借鉴的方法,彩绘“回贴”也成了今后秦俑彩绘保护研究的努力方向。
研究发现,秦兵马俑身上的大多数彩绘是由生漆底层和颜料层构成的,但也有少数彩绘仅由单一的生漆层构成,如一些施于陶俑身上的铠甲片以及发髻、足履上的颜色。生漆底层有一层的,厚约0.01~0.04毫米,也有经两次涂刷而形成的双层底;颜料层大多数为一层,粉红色层最厚,约0.09~0.20毫米,红色层最薄,约0.01~0.04毫米。少数双颜料层是用不同颜色涂成的,如表示俑的肤色、指甲及局部服饰的一些颜色。
秦兵马俑的彩绘是采用涂刷法施色的,一些涂刷痕迹至今仍清晰可见,其彩绘工艺过程主要分四步。第一步,用腻子将陶质基础表面抹光,进行填补缝隙的处理。但不是所有的兵马俑都经过这一步骤的处理。所有兵马俑在制作泥胎时,表面都经过抹光、压光处理,出窑后绝大多数兵马俑表面细腻光滑,彩绘就可直接在陶的表面进行,只有对表面凹凸不平的陶俑,才会采用这一处理步骤。第二步,在陶体或腻子表面通体涂刷生漆层。第三步,用颜料调配成与要求色调相符的颜色,平涂于部分生漆层之上。第四步,对局部细节进行描画或晕染,如眉毛、胡须等。较易涂刷的部分会用10厘米以上的大刷子,但是细节如头发和装饰品等,则会用比较小的绘笔施彩。通过彩绘上的痕迹,还可以看出,在这一过程中会使用到尺子。这种复杂精确又成体系的彩绘技术体现出了当时高超的工艺水平。
通过大量的数据分析,目前可以确定的彩绘颜料有磷灰石、铅白、铅丹、朱砂、土红、石青、中国紫(或称汉紫)。由于可采集到的样品量极少,黄色层的物质成分目前还难以确定。“中国紫”是国内首次发现的颜料,它是一种当时只在中国制备的颜料,是人工制造的硅酸铜钡(BaCuSi2O6)。这种颜料一直应用至汉末(公元220年)。关于中国紫的合成方法也是目前研究的重点之一。
从颜色层所用颜料的分析结果来看,秦兵马俑彩绘既有由单一颜料构成的颜色层,如红色层是纯朱砂,蓝色层是石青,绿色层是石绿;也有由两种以上颜料调配而成的颜色层,如紫色大多数是由朱砂和中国紫两种颜料调配成的,一些紫色另外还掺加有少量的铅白颜料,粉红色层绝大多数是由磷灰石和朱砂调配的,少数则另外掺入了少量的铅白颜料。
已经老化的彩绘胶结材料使颜料层变得极为松散,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对于残留的彩绘胶结材料的研究,目前学术界主要有两种结论,一是鸡蛋,一是动物胶(如骨胶和皮胶)。由于颜料胶结材料的老化散失,对其进行的分析和鉴定仍然是一个学术难题。
在秦代,天然的无机材料和合成的有机材料均被用作颜料来使用,而且大量的珍贵材料如生漆、朱砂、石绿和石青等,都是纯度很高的颜料。这或可再一次说明秦俑彩绘的制作因服务于秦始皇而有着至高的追求。
结语
“真彩秦俑”展览,为公众展示了秦代瑰丽神奇的颜料用色,匠心独运的装饰技艺,揭示秦文化的丰富内涵与秦人的色彩审美情趣,将人们带进那个神秘多彩的秦俑世界。
文:秦工
图:张天柱
编辑:孙祯鹰